金乡服装衣架定做-衣服架厂家生产厂家
如何学会懂得放弃?
世间上生意千千万万,任何一行做好了都能赚钱。,某种生意不赚钱了,就及时改行做能赚钱的生意,不能一条路走到黑。
随机应变
俗话说“花无百日红”,不是所有产品都能一劳永逸的卖下去,赚大钱,舍得放弃,才能有所得到,放弃不挣钱的生意,才能不断赚大钱。
温州人就是这样,拿得起放得下。手上的生意只要不能赚钱了,或者发现了其他更赚钱的生意,他们就会立即放弃手头的生意,去做多赚钱的生意。
温州的螺丝大王刘大源原先是卖煤油灯的,后来他发现煤油灯当中的铆钉利润更高,就不卖煤油灯专门卖起了铆钉,金乡一开始是印刷学校饭菜票,后来发现校徽利润更高,就建立校徽厂并进而成为“校章之乡”;一个叫邓光华的温州人,最早卖针线,后来卖机械手表、电子表,再后来他卖计算器、手机、电脑,20多年下来,他不断关闭好景不再的商店和公司,再去做其他的生意,先后卖过的产品居然多达100多种。
温州人开了一个不过10人的小厂,资金不过几千元,没人把他当回事。但他却能随机应变,下大力气苦心经营,结果效益一直很好。他的第一个产品是当时市场上还没有的塑皮铁芯衣架,成本低廉,价格又低,加上干净结实,很受消费者欢迎。不少厂商见这个产品有利可图,便接踵而至。这时,他果断地放弃衣架生产,迅速转生产塑料“飞碟”,产品一上市,就在“飞碟热”,这又惹来了不少竞争对手。当别人又一哄而上时,他却来了个急刹车,丢了“飞碟”去抢“魔方”,又抢在别人前面得了市场。如此快速的调转船头,让很多对手都措手不及。
现在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无论在哪个领域赚钱,都是多个竞争对手在与你争抢市场份额,假如经营顺利当然最好,如果与对手相比,自己在资金、技术、知名度等方面都处于劣势,那该怎么办呢?如果硬拼,可能是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而已!聪明的温州人在这个时候就会选择放弃,去从事其他的生意。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才是“识时务的俊杰”。
南京温州经济促进会副会长、南京名商餐饮娱乐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建永是永嘉人,18岁就只身到南京创业。1991年,他刚到南京创办了一家小皮鞋厂。他为了推销皮鞋,人生地不熟的他几乎翻遍了南京市的黄页,挨家挨户推销皮鞋。几年后,皮鞋厂小有成就。1996年,他把皮鞋厂搬回了温州,回到温州后,在温州市场看了温州生产的皮鞋,才知道自己是“小巫见大巫”。
做皮鞋不赚钱了,怎么办呢?20世纪90年代末,房地产业方兴未艾。郑建永就把目光瞄准了门窗市场,投资创办了一个门窗厂,结果生意火爆,订单源源不断赚了不少钱。后来,当门窗生意慢慢疲软的时候,他又在2003年与几个温州朋友合作,投资2000万兴建南京名商俱乐部,主要从事餐饮和KTV。名商俱乐部开业后,生意连续几个月异常兴隆,一度创下了每天营业额十几万元的经营佳绩。
后来,郑建永与合作伙伴们再投资1500万兴建了一个名商浴场。这是一家集演艺、餐饮、洗浴商务洽谈等功能于一体、营业面积达6000平方米、24小时营业的浴场。因为眼光独到,浴场每天门庭若市。
放弃不是逃跑
在征战商场的漫长路上,会面临着很多选择,有选择就有放弃。放弃不是懦弱更不以为着逃跑,正确的放弃则是真正地把握了机遇。很多时候,放弃就意味着获得。人们常将“舍”和“得”合说成“舍得”,就是因为有“舍”才有“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这是一门学问。但是不是所有的“舍”都有“得”。
永嘉瓯北人张国光是昆明温州总商会会长,是在昆明创业的温州人中的佼佼者和典型。在20世纪70年代末,为上海等地企业加工生产阀门的小作坊在瓯北如雨后春笋出现,张国光投身于当时这个最“时尚”的行业,1978年,他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小规模的阀门加工厂。
经过10年的发展,他的企业在瓯北当地已相当有名气了,并具备了一定规模,在全国各地都设有不少办事处和经销点。1988年,他到云南昆明向一家企业讨债,一连在昆明逗留了好几天,偶然间发现这里还没有一家像样的泵阀企业;所有阀门都是从外地“进口的”。看到了一门更能赚钱的生意,张国光于是决定投资云南拓展阀门销售市场。当年,他斥资千万在昆明兴建了冶炼厂、铸造厂、泵阀制造厂,一条龙生产阀门,很快抢占了整个西南市场成为西南地区泵阀行业中的领头羊。
后来,张国光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亚麻种植行业。在一次温州昆明总商会的庆典上,当时昆明的4套班子以及一些区县的领导过来祝贺,正是这次庆典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在庆典会上,泸西县县长邀请张国光到该县考察,结果他意外的发现那里的土壤和气候很适合亚麻的种植,就向当地政府表示要投资种植亚麻的意向。当日晚上该县的领导召集各局有关负责人开专题会,讨论落实该项目的具体细节,会议一直持续到晚上12点。该县成立了亚麻开发小组,决定准备拿出500亩土地,无偿让他种植亚麻30年。
面对政府的优惠政策,张国光更是果断决策,第一期就投资1000万。据预测,届时亚麻的年产值将达到2亿元左右,不仅张国光自己肯定会赚钱,还将大大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因为太多“坚持到底”的故事,人们边常认为坚持与放弃永远是一正一反的矛盾,认为放弃就是失败、就是逃跑。其实,坚持也有理智与盲目之分,理智的坚持能够等到胜利的曙光,而盲目地顽固不化只会一步步走向灭亡。温州人做生意从不守一个摊子,不会在一棵树上吊。如果自己的摊子或已经营熟练的项目不赚钱,不管他为此倾注了多少心血,自己对其多有感情,他们也会放弃他。
主动适应市场
依靠多年辛苦打拼闯出来的名号“温州男装军团”,在中国服装界,绝非一个华而不实的概念。温州男装品牌崛起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实力之强,令业内人士广为专注。他们不惜重金请任达华、周华健、黄日华等香港大牌明星为品牌形象的代言人。但近年来,温州一千多家男装企业,70%向精品贴牌加工转型。其转型速度之快,几乎令人难以想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集体大“变脸”呢?还是因为那样更能赚钱。
温州丹顶鹤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鹿城区服装协会会长蒋少毅在前两年前,就痛定思痛决定舍品牌走加工这条路。丹顶鹤创办于1993年,是最早一批搏击品牌市场的温州男装企业之一。到20时机90年代末,这个有4000多平米厂房、500多名员工的企业年产量达到15-16万套,被评为市功勋企业,产品被国家服装质量检验中心宣称为“优等品”,参加国际博览会展贸的服装被国家贸易部评为“金奖”。
蒋少毅用“两个好”概括当年的情景:“市场好、销售好”。1999年企业扩大规模,2002年新厂房落成,规模达到2.5万平方米,员工1000名,年产西服可达40万套。
不过,就在搬迁的时候,蒋少毅就以其敏锐的市场嗅觉悟到男装休闲时尚大潮滚滚而来的气息,正装西服将会呈现下跌之势,外来品牌以不可当之势进入我国市场,温州男装固有的西服市场优势将受到前所未有的转型冲击。应对有百条路可走,但是保品牌、做广告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是产品休闲化,并且开发设计急需跟上。
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蒋少毅毅然做出了抉择——做精品贴牌加工。务实的他坦言:既然丹顶鹤无法排到创牌队伍的前头,就干脆张开翅膀去寻找另外一支队伍。只要有钱赚,做加工比做品牌更有面子。
华士与今天的丹顶鹤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华士创业早,较早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在业界引进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西服生产流水线。1998年,温州男装史出现了一件大事:报喜鸟首推香港著名影星任达华担当形象代言人,开始了“打造名牌”的工程,因此众多男装企业纷纷效仿。但是就在这时,华士的老板曾旭光思前想后没有随大流,最后否决了大投入请形象代言人的提议,一锤定音以加工为主。
作为旅法华侨,曾旭光身上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他兼容了具有中西服饰文化特点,了解中西方对衣服的不同要求,加上信息网络的优先,华士成功吸引了一批境外、国内名牌的加工订单。今天,华士已经创出了“加工的品牌效应”,在去年全国服装行业300强中,华士销售额排名第60位,利润列48位。
华士的副总黄必德说:“不管是做品牌还是做加工,其实都不重要,健康、长远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世间上生意千千万万,做好了都能赚钱。作为一个成熟的商人,重要的不是做哪种生意,而是哪种生意能够赚钱,所以在必要时要懂得放弃。温州商人固然有百折不挠的勇气,但他们也知道:如果生意不赚钱,就改行做能赚钱的生意,不能一条路走到黑。船小好掉头,即使是船大了,必要时候也必须卸掉货物马上掉头。否则大浪来临,只能全军覆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